01
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如何做好复诊复检工作?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的形势总体向好,特别是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治愈出院的患者越来越多。刚才米司长已经介绍到,现在有多名的治愈患者已经出院,治愈率达到94%以上。
大家都知道,新型冠状病毒是一个新病毒,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疾病应该说也是新发传染性疾病。对这个疾病,目前来讲,还是未知大于已知,对于疾病的致病机理、病程全貌和病程的转归,不同病程阶段的特点,应该还需要不断地加深认识。也是为了对患者进行一个全程的管理,一方面促进患者能够全面恢复健康,另外一方面也有利于疫情的防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近日下发了《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复诊复检工作方案》,这个工作方案就是要周密、细致地做好患者出院后的管理,包括它的隔离观察、健康监测以及康复管理等等,这些方面主要是为了加强对患者全程的管理,有利于患者身心全面的康复。在这项工作的实施过程当中,因为涉及不同的机构,医院出院前要制定好两到四周的复诊复检的计划,同时还要对出院患者做好健康指导,回家以后怎么样通风,怎么样做好个人的自我健康监护等等。
同时,到了社区以后,包括在隔离期间,有的可以是居家隔离,也有的地方实行隔离场所的集中隔离。在隔离的过程当中,既要加强自身的康复,同时还要做好两到四周的复诊复检,跟踪随访相关的检查。如果是需要康复的,轻一点的可以居家,社区、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指导;如果是需要专业的康复机构,也可以由专业机构介入。总而言之,出院以后的全程管理,医院、社区的医疗机构以及社区几方面的无缝衔接,更需要患者和患者家人的密切配合,最终使得出院患者得到身心的整体康复。
02
我国在接种疫苗、预防传染性疾病方面有哪些进展?
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措施,相信在疫情防控这样的特殊时期,大家对疫苗的作用有了更深的了解,对疫苗在阻断传染病传播、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维护公共健康安全作用方面,比以往了解得更深入了。
最近这些年来,国家不断增加免疫规划疫苗的种类,目前我们的适龄儿童可以免费接种的疫苗有15种,这15种疫苗可以预防15种传染病。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一直在90%以上,在这个过程中,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接种率,有赖于我们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保障。比如说我们建立了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免疫规划监测管理体系,同时还建立了县、乡、村三级预防接种服务网络。目前30个省(区、市)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基本上已经和国家的信息平台对接,也已经和疫苗电子追溯的协同平台也完成了对接。这样一系列制度的建设,对于保障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么多年来,我们通过大量的免疫接种工作,国家消灭了脊髓灰质炎,摘掉了乙肝大国的帽子。年,全球有多个国家暴发了麻疹疫情的情况下,我们国家麻疹的发病率降到了历史新低。所以说,我们国家预防接种工作的显著成绩,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离不开公众、媒体和社会各界对预防接种的大力支持。4月25日就是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我们今年儿童预防接种日的主题,是及时接种疫苗,共筑健康屏障,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支持预防接种工作,共同助力健康中国的建设。
03
出院复阳的新冠肺炎患者是否需要继续接受治疗?
一般情况下,复阳的患者都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目前看大部分复阳的患者都没有症状,只是核酸检测出现了阳性,也有极个别的会出现一些症状,但是病情恶化的病例是非常少的。所以对于复阳来讲,我们首先要进行相应的隔离,因为复阳仍然可能具有传染性、具有传播的风险,医院进行隔离观察。第二是进行密切的医学观察,因为这样的病人是否进展,要通过观察来看。尽管我们说大部分的病人没有症状,但是极个别会有临床表现,我们需要进行医学干预。所以综合来看,一方面隔离,另一方面进行相应的医学观察。
目前针对复阳的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第七版诊疗方案里有明确的出院后管理相关建议,就是在出院以后要居家隔离观察14天。这14天我们强调要戴口罩、做好手卫生,最好采取单间隔离等一系列的隔离措施,也避免复阳人群可能潜在的传播风险。所以我们通过这种手段已经是控制了复阳人群造成进一步传播的可能性。
第二方面,在居家隔离期间,也要继续观察病情的变化,出院两到四周以后,医院去随访,也是希望发现病情可能进展的风险,并给予及时的干预。目前我们对复阳的病例,强调密切的监测和随访,出院以后复检是非常重要的。
04
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居家隔离时有哪些要求?
患者治愈出院以后,后续还有一系列的管理,主要包括对他的隔离医学观察,以及健康的监测、复诊复检、康复管理这样几个方面。在他进行隔离观察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单人居住,注意通风,注意手卫生,同时减少人群的聚集。在家人照顾过程中,需要患者和家人都佩戴口罩,同时也要注意给患者加强营养。
后续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帮助患者有关疾病的恢复;二是对他有关身体功能的恢复;三是对于他心理的恢复。而心理的恢复,应该说跟疾病和身体的恢复相比同等重要。在社区内,无论是亲戚、邻居、家人,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