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大代表王刚青少年抑郁,家长病耻感

在年北京市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聚焦儿童青少年抑郁问题建言献策。北京市人大代表、医院院长王刚介绍,疫情过后,医院就诊的孩子有所增加,学业压力、人际交往问题是孩子们最常主诉的压力来源,也是抑郁的诱发因素。他认为,学校心理教师没有医学背景,无法做到抑郁症的早期筛查诊断,应当建立一套集预防、筛查、诊断、干预于一体的学校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学与医学联动。他还提到,由于家长的病耻感,孩子从出现症状到得到规范治疗往往有一到两年的延迟,给疾病预后造成不利影响。门诊抑郁症患儿最常主诉学业压力新京报:今年上会,很多代表都在讨论儿童青少年抑郁增加的问题,作为抑郁症的医学专家,你对这个现象有什么感受?王刚:疫情过后,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医院都出现诊疗数增长。大家原本以为疫情过后压力减轻,心理问题就会缓解,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新京报:临床接诊情况是怎样的?王刚:儿科病房一床难求。我们老院区的儿科有50多张床位,要收七八十个孩子。最近我们迁移了儿科病房,将北锣鼓巷两个院子进行装修改造,将床位扩到八九十张,环境也比病房楼好,希望孩子在这里能有更好的居住体验。新京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王刚:抑郁症的发病有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一个人的生物学基础,通俗一点说,有些人天生就比其他人更容易抑郁发病、或者更不容易发病;外因则与长期的应激性压力有关。门诊学龄孩子的自述,最多反映的是学习压力,其次是人际关系。疫情后患儿增长的原因没有定论,我们猜测可能跟孩子们学习、社交环境发生变化有关。我们的住院患儿中,七成是情绪障碍,抑郁、焦虑、双相情感障碍,这是尤为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snzccn.com/kjz/18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