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抑郁症成为了现代人不得不谈的心理疾

9月16日晚,一位年轻的演员在家中结束了自己。28岁,一个听上去跟死亡沾不上边的年纪,却因为严重的抑郁症,不堪折磨,匆匆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们为这个饱受痛苦而消逝的生命感到惋惜。

那,什么是抑郁症

桌上有一杯水,

我好渴,

但却伸不出手,

别人以为我懒,

可是我有意志,也有力气。

但我病了,

这是一种意志控制不了力气的病,

因此我整个生命失去了活力。

这就是抑郁症

日本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里说:抑郁症就像现代人的“心灵感冒”。人的情感分为两种,积极的和消极的。患有抑郁症的人就是屏蔽了积极的情绪,只产生消极的情绪,并不断放大,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这部电影真实地表现了一个人,面对熟悉却一无所知的疾病时,所做出的反应。妻子买来一堆专业书籍,弄清楚抑郁症是什么病,有什么病症,应该如何对待病人。妻子陪丈夫一起去公司辞职,体验了一把丈夫每日乘坐火车上班的痛苦,“原来你每天上班要这么辛苦啊。这么多年来,谢谢你了”,丈夫听了在地铁上嚎啕大哭。妻子业余工作是画漫画,在杂志上有些画稿的工作,赶稿时对丈夫不耐烦,丈夫偷偷跑到厕所自杀,最后被妻子救下来,两人抱头痛哭。

如果每个抑郁症患者身边都有一个这样理解、支持他的人,他们的痛苦也许会好受些。

抑郁症离我们并不遥远,单单是公众人物,就有很多人因它离世:阮玲玉、三毛、张国荣……更不用说那些在日常生活里,在我们身边,隐藏的抑郁症患者。

中国人没有看心理医生的习惯,情绪上的一些问题会处于一种说了矫情,不说憋屈的状态,并且这些问题是吃一顿火锅喝一次大酒解决不了,两顿也不行。这些负面情绪得不到排解和疏导,长期下去就会累积成疾。

现代生活压力这么大,也许看一些适合自己的心理、宗教哲学类书籍能对我们的健康有所帮助。

在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新书《八万四千问》封底上印着这样一句话:“这本小书送给中国的朋友们,希望它能为想探索心灵奥秘的人开启大门。”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谁?对宗教著作略有涉猎的读者应该都听说过他的著作《正见》,这本书引发了中国知识分子学佛热潮。他来自不丹,秉持不丹藏传佛教优良传承,倡导无宗派运动,是全世界公认极具创新精神的年轻仁波切。

宗萨说:“和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样,中国在不断改变。尽管信息技术的新形式激增,但讽刺的是,过量的信息供给却使很多年轻人似乎比从前更加疏离。全球上百万人正在日益激烈地挣扎,为了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给自己找一处容身之地——不仅指一份好工作,还包括找到一种办法来弄明白自己究竟是谁。”

我很喜欢他书中的一句话:“在这个不完美的轮回中,一个人还是可以通过生起满足感而试着拼凑一点点幸福。”

他在《八万四千问》中讨论的,是大家所关心的话题,同时也可能是一个热心寻求智慧的中国人最常遇到疑惑的地方,包括如何认识佛教、因果与轮回、佛法与日常生活、烦恼、爱情、关系、婚姻等。当然也包括现代人最常见的心理疾病:抑郁症

摘取书中谈到抑郁症的几篇,不妨从一个佛教的角度来了解下抑郁症

为什么抑郁症成为了现代社会日益恶化的严重问题?

文|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今天的社会之所以有这么多抑郁症患者,肯定有很多原因。抑郁症的主要成因是,无意识情况下,有一种不确定性徘徊在你的心识深处,就是你并没有可确认的身份。当我们说“我”,即使我们对于自己说的是谁非常自信,但只要稍加分析就会意识到,我们真的无法精确定位我们说的是什么。因为“自我”的身份是不确定的,所以我们努力用很多方式来证明我们自己和“自我”的存在——通过变得时尚、有教养、强壮,或者有时甚至是虚弱。

我们也尝试其他的事,例如性爱、购物、镶金牙、做吸脂手术,或者把自己整容成韩国男孩子那样。然后我们创造出一系列的标准,来衡量教育程度、长相、财富,以及车子、阴茎、乳房和手指头的大小等等。一旦不能达成那些目标,就会导致那么多的抑郁。而我们永远都不会达到自己想要达到或认为自己应该达到的标准,因为我们有太多贪欲。即使已经达到标准,我们还是认为自己没有达到。不管怎样,这些衡量标准只不过如同水中的涟漪。

所以,我们有太多的以及太不实际的标准要达成,而当不能达成、不能足够快地达成,或者不能达成足够多的标准时,我们就变得抑郁。

什么是治疗抑郁最为有效的方式?

心理学我了解的不多,但总的来说,特别是在那些缺少静思文化与传统的地方,人们总是向外求而不是向内求,这时心理学就可能非常有用。在一个像中国那样的传统社会里,心理学可能也正变得越来越有用,因为中国人在追逐现代财富的过程中正在忘掉自己古老的价值,例如儒家的伦理、神圣的寺庙、隐士的传统等。我最近在读一本关于古代隐士文化的书,并惊讶于在过去的中国,这种修行是多么盛行。那些心理治疗方式真正堪称无价之宝,现在却正在消亡。

我们亚洲人无法抵挡西方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西方文化如此务实——比如一条牛仔裤,容易洗容易干,甚至也不用熨烫,而带上一件长衫去旅行就很难。所以在亚洲,以及心理治疗成为新兴现象的其他地方,是人们新的生活方式使之成为必需。

但最终来讲,心理学就像按摩,是一种休养式的治疗方法。它的目标是让你健康、“正常”,不管这意味着什么。佛教要远远超越那些。佛教以获得解脱为目标,究竟意义上并不关心健康或者“正常”。

事实上,在佛教中有很多方法对治抑郁,但是我们必须记住,对治抑郁并不是终极目标,但作为一种额外的收获,抑郁能够得到解决。有很多技巧可以采用,其中,静思与正念,特别是寂止和胜观,属于对治抑郁最为有效的方式。

我们的世界缺乏足够的静思与正念。如果我们真正静下来思考,也通常是考虑那些外在的、物质的事情,而几乎从不专注于内在的或者简单的事情。实际上,静思不一定得是复杂或者神秘的,正念也不一定意味着卫道士的说教。相反,静思和正念可以是绝对直截了当的——只是对于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纯粹而简单的观察。

我们可以摆脱孤独、恐惧和失败吗?

“自我”从来没有一个具体的基础。它是一个假名安立的概念,所以是一个从本质上被误解的概念,好比看到一个稻草人却把它当成一个真正的人。但是即使听上去这虚幻得荒谬,人们执着于自我的习性仍非常强烈。这个所谓的自我看上去如此具体——这么大,这么小,这么尖,这么钝,这么高,这么短,这么敏感,又这么不敏感。但事实的真相是它没有基础。

所以“自我”几乎像是无家可归的人,没有真正的家,却拒绝相信自己无家可归。想象你自己走进那些离家度假者的公寓,以某种方式设法在那里生活,就好像你是公寓的居民一样,即使那并不是你的家。你使用沙发、冰箱、浴室、毛巾等一切东西,你看电视,甚至把东西重新放好,熨烫衣物,清扫地板。但本质上,那不是你的家。你可能随时得离开,因为那不是你的。

这就是“自我”一直所感受到的。本质上它是孤独的。关于“自我”最愚蠢的一点,就是否认你真的没有家这一事实。所以在这个否认中你变得如此大胆——你甚至设法印了写有别人公寓地址的名片,来让别人相信你就住在那里。当然这是件让人提心吊胆的事,但也让人兴奋,甚至很刺激,特别是当别人相信你的谎言的时候。

但是自我为中心的游戏就是这么玩儿的,这当然让我们感到孤独。我们怎样才能从这种孤独中解脱?佛陀告诉我们,我们只是需要接受没有家、没有基础的事实。不仅如此,事实上,“自我”这一概念,也就是家里的居住者,本身就不存在。所以我们甚至无法把自己界定为一个居住者,也没有作为居住者的资格。但是没有人会听得进去这个,因为这是对自我最大的侮辱。

—end—

留言互动

你身边有人得过抑郁症吗?

或者你有什么战胜负面情绪的经历可以跟大家分享?

送三本《八万四千问》

给最高赞的三位朋友,9月30日开奖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八万四千问》

宗萨仁波切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白癜风北京专科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最专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snzccn.com/jsfl/123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