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心理疾病 >> 焦虑症 >> 用逻辑解决杠精

用逻辑解决杠精

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429411.html

人的大脑本身就是一个逻辑机器,每当我们在与人对话或者是在学习一些知识时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运用逻辑学知识,但是人们常常依靠原始习惯来思考,从而导致逻辑错误时常出现。为了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人们研究论证的逻辑方法和规律,就是为了避免直觉思维与习惯思维可能带来的错误。通过逻辑语言的稳定性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避免掉入逻辑谬误与陷阱,是每个人趋于理性的必经之路,本文就来简单的介绍并浅显的用逻辑眼光来解决存在于生活中一些问题。

一.为什么我们要相信科学而不是宗教?

此问题常见于宗教徒进行的宗教辩护等等伪科学的范畴。大致理论就是:你们不要把科学当成真理了,这也是一种迷信。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科学体系成立是有公设的,这些公设或者可证伪,或者不可证伪。举两个例子:其一是“这个世界是真的”,换言之,我们不是生活在“黑客帝国”或者“盗梦空间”中,而《盗梦空间》也解释了否认这个公设的人会有什么行为:那就是一点都不趋利避害,甚至主动自杀,但凡你还趋利避害,尤其是竭尽所能地趋利避害,你就没资格说自己否认这条公设;其二是这个世界具有时不变性,换言之,如果除了发生时间以外,其它条件完全相同,则结果也会完全相同。科学的这两条公设,前一条是不可证伪的——你永远无法证明这个世界是假的,即使发生了再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即使这个世界其实是时变的,你都无法证明这个世界是假的,甚至可以说,“真”、“假”不存在客观判据,而是一种价值判断;后一条公设是可证伪的,当然了到目前为止,后一条公设还没有被证伪;曾经科学是有第三条众所皆知的公设的,那就是因果性,其表述为:世上发生的事件,必然是由一个发生时间在其之前的另一个事件所引发的。然而这条公设已经被证伪了。值得一提的是波普尔对“科学”的著名观点:只有可证伪的,才是科学。必须强调的是,学术上所说的“因果性”(因的发生时间在果之前),与人们日常理解的“因果性”(有果必有因)的定义是不同的。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这是第二条公设的另一种表述,而非被证伪的第三条公设。

宗教对比科学不能让人接受的地方,不是它的世界观和非宗教徒不一样,而是它宣称自己是客观正确的。“耶和华是上帝”公设,这个公设不是一句话、几句话,而是整整一本书。更糟糕的是,从这个公设能够得出什么样的推论,到目前为止神学家都还没交代清楚。公设越复杂,置信度越低。何况《圣经》这本公设里,还有大量可证伪且被证伪的内容。

包括医学在内的关于人类自身的客观事实的研究,显然不能够跳脱出科学的范畴。因为关于人类自身的客观事实的研究,必然要被讨论客观正确性。要被讨论客观正确性,又不否认科学公设的理论,必然要服从科学的指挥。在科学界,理论或假设从来不是被证实或被证明的,只能说被接受;一种理论得到的最高待遇是尚未被拒绝。一种理论或假设被接受后,新问题又出现,科学家将重复上述过程开展探索。科学就这样不断的完善其理论,慢慢地接近真理。

二.他怎么就只打你不打别人?一个巴掌拍不响类似的强盗逻辑

他为什么不打别人,就打你”这句话换一种方式表示即为“至少有一个人会被他打,不是你就是别人。”所以这句话的大前提是至少有一个人会被他打,不打你,就是打别人,小前提为你是人,最后得出结论则为他应该打你。逻辑规则中有一条是这样规定的:中项至少要在前提中周延,特称肯定的主项不周延(大前提),肯定判断的判断的谓词不周延(小前提),中词“人”在大小前提中都不周延所以错误:大小前提中“人”都不周延,该逻辑形式上就有错误,结论“他应该打你”必然不成立。

回过头来谈一谈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句话,我认为这句话的本意是想说一个巴掌需要拍到另一个物体上才能发出响声,巴掌本身不论如何挥动,没有另一个物体并不能发出响声,这句话本来并没有什么逻辑问题,但有时有些人会把这句话化用在并不恰当的地方,如校园暴力的事后处理,从而变成了令人感情和理性都无法接受的强盗逻辑。那么强盗逻辑到底是什么东西?强盗逻辑是指一种并不自洽,但是因为对方掌握着暴力手段,于是你不敢反驳的论证逻辑。如果你只是纯粹感情上无法接受对方的论证结果,但从理智上找不到对方的漏洞,也并不存在对方用非法暴力来实施其结论的问题,那么这并不能归类为强盗逻辑。

强盗逻辑的关键在于它逻辑不连贯,其实是存在脱节的,如果他不是一个法外的强盗,而是站在法庭上,他的论证是不堪一击的,全靠他是一个无法被缉拿的强盗,所以才使得那个荒谬的论证可以被拿来狡辩。如果确实遇到了强盗凭着自己的暴力主张一种逻辑断裂的荒谬论证,你要处理的主要问题不是逻辑问题,而是强盗问题。强盗问题解决了,逻辑问题不需要也自然迎刃而解。

三.再这样下去,怎么得了?的滑坡谬误

从小到大,我们常听很多人讲两种句式。每次听,都会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却又一时无法反驳。其一:再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其二: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那怎么得了?实际上这中间存在滑坡谬误的逻辑问题,滑坡谬误是一种逻辑谬论,即不合理地使用连串的因果关系,将“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以达到某种意欲之结论。例如,丢了一颗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因此,不丢钉子就能保全帝国。那么,滑坡谬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导性呢?这是因为人作为一种高级智慧生物,会有一种本能的秩序偏好。也就是说,人们会特别喜欢谈趋势、谈走向,喜欢在变化与成长背后找出规律。甚至可以说,人类在规律和秩序方面,个个都有强迫症。因此,循序渐进这种事,往往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吸引力,以至于只要看起来是渐次延伸递进的关系,就会天然地具有一种说服力。

《礼记》中曾写过这样一段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段文字看起来非常具有说服力,描述了一个人由个人求学到天下太平的流程,但是这里说的逻辑顺序关系并不是必然的,这段文字,说的并不是是一种实际规律,只是作者的期盼与推断,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个链条不一定不对,但它只是一种可能,就跟妈妈说不叠被子会导致将来一事无成一样,都是一种或然性的预判而已。不要只是因为听起来层层递进,就变得结果是必然如此。换句话说,滑坡谬误的结论倒不一定错,但是不具有必然性,所以不能当成严格的逻辑推导。

为了破解这谬误我们要知道回归效应,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事物变化都不是像滑坡那样一直滑到底的,而是起起伏伏的,像波浪那样,有时上升有时下降,围绕着一个正常值上下波动的。所以,当有可能出现极端的时候,反而往往意味着回归正常值的时候快到了。

四.老婆饼里没老婆的不当类比谬误

年,新浪微博上有一句这样的话,曾经一度很火:人的眼睛有5.76亿像素,却终究看不懂人心。这句话其实从逻辑来说,就是典型的不当类比。这里联系2句话的最核心的一个字就是“看”,也就是这句话认为看东西的看与看懂人心的看是都是看,属性是一样的,都是看。其实不是,因为眼睛看东西的看是一种图像处理,而看懂人心的看,却是一种心理认知活动,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图像处理学与心理学是2个完全不同的学科,没有可比性,不能如此的使用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基于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本质上类比是一种主观的不充分的似真推理,因此,要确认其猜想的正确性,必须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

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曾经代言减肥茶,被消费者举报减肥茶无效,还被央视晚会曝光,认定为是虚假广告。但郭德纲对此不服,提出多条反驳意见,其中一条是:有人质疑广告上写着迅速抹平大肚子,说不灵。郭德纲说:呵,你那是是矫情。方便面袋上印着大虾肉块,也没见人上方便面厂上吊去;藏秘排油广告画上还有四个藏族姑娘呢,您也要?这里用的是类比推理,最后郭德纲还推出买减肥茶要送姑娘这样荒谬的结论。听起来是挺逗的,细一分析,逻辑上大有问题。因为减肥茶的最核心价值是“迅速抹平大肚子”,失去了减肥这个核心价值,减肥茶就毫无意义;而方便面的核心内容是面,袋上印着大虾肉块则只是辅料,没了辅料或是辅料缩了水,方便面的核心内容还是在的。至于说藏秘排油广告画上还有四个藏族姑娘,这四个姑娘不是减肥茶的核心内容,甚至连减肥茶的组成部分都不是,只能算一个背景罢了。所以郭德纲这样的类比是不恰当的。

一般来说,不当类比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基本就是提供一个小同,其实掩盖大异,看上去大同小异,其实是小同大异。给一个看上去一样的点,但这个点并不是最关键的属性,而模糊最核心的差异。所以我们要质疑或者戳穿类比不当,最关键的就是要发现类比事物之间的核心差异,揭露其中的小同,直指其中的大异。所以当顾客向面馆老板索要牛肉面里的牛肉老板反驳老婆饼里没老婆时,顾客完全可以指出老板的类比不当,从而捍卫自己的权力。

五.胖子身体都不好的稻草人谬误

“树立稻草人”,是指有意地模仿他人的论点,以达到攻击模仿出来的论点而非实际论点的目的。有意模仿时会歪曲、错误引用、曲解或将对方立场过分简单化,这样做是为了更容易攻击,并可能诱使对方偏离最初论点,为更加荒唐的论点辩护。

对手观点明明是A,为了自己批评方便,将对手观点推向某个极端,或者贴上某个标签,说成是B,然后对B观点大加批评。比如,进化论陈述:人类和黑猩猩在数百万年前拥有共同的祖先。对此持怀疑态度的人可能会说:“我们是从那些在树上摇来摇去的黑猩猩变过来的?这真的太可笑了!”又如,甲同学说:我想减肥了,肥胖对身体不好。乙同学攻击甲同学的稻草人论点:甲同学说了,胖子身体都不好。甲同学:我喜爱日本动漫艺术。乙同学:什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侵略过中国,你怎能喜爱他们,你这个汉奸卖国贼!在政治竞争与舆论对话中,因为其隐蔽性,稻草人谬误是经常会得到故意使用的策略。以对己方更有利或对对方更不利的主张,替换掉对手的原本主张,然后再围绕新的主张构建整个论证过程,这是一种很高明的诡辩技巧,稻草人不是真的人,但是它比真人更容易攻击。这种方法,犹如把对方变成容易攻击的“稻草人”,然后再进行攻击。目的是通过恶意传播对相关主体进行攻击。主要手段是偷换概念、歪曲原意、以偏概全等。

这个理论的漏洞在于“偷换概念”,之所以要偷换概念,是因为原始命题不容易被攻击。因此,当有人对我们刻意使用“稻草人谬误”的时候,我们只要紧紧抓住原始概念,不断对原始概念进行清晰的定义,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原始概念与“稻草人”的区别,就能让对方的逻辑链自动断裂。

六.“你行你上啊!”的转移话题谬误与人身攻击谬误

“你行你上啊!”这句话的隐藏前提是你必须要有与被评价者一样的能力你才能评价别人。这犯了转移话题谬误和人身攻击谬误。我们不妨用三段论来分析一下“你行你上”,大前提:评价者必须具备超越被评价者的相应实力。小前提:实力更强者需替代较弱者上场。结论:你上。(这个三段论还有一个隐含前提,也就是“你”是评价者)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发现,大小前提都错了,因而结论也是错的。到这里已经犯了转移话题的谬误,但也许你会觉得什么地方有些问题,“你行你上”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批判评价者的评价,而不是真的要他上。所以其实我们需要把隐藏在“你行你上”后面的那半句话一起分析,也就是“不行就别bb”这其实才是“你行你上”这句话表达出来的真正目的。那么我们可以同样分析一下“不行就别bb”大前提:评价者必须具备超越被评价者的相应实力。小前提:你没有这种相应实力。结论:你别bb了。由此我们同样可以发现,这个推论的大前提错了,因此也是不成立的。这里则是蓄意攻击他人,犯了人身攻击的谬误,由此我能便可以清晰地发现“你行你上啊,不行就别bb“的内在逻辑和其错误之处。

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你行你上”的天敌——“我评价个冰箱还得会制冷不成?”首先我们将其转化为陈述句“我评价冰箱不需要会制冷”同样地,我们用三段论来分析一下这句话,大前提:评价者不需要具备超越被评价者的相应实力。小前提:我不会制冷。结论:我可以评价冰箱。“难道不会制冷就可以评价冰箱了嘛?”因此我们其实关于此问题,广泛被世俗所接受的大前提是这样的:大前提:评价者需要具备对被评价事物的基本认知。再加上该语句中的小前提和结论。小前提:我不会制冷。结论:我可以评价冰箱。这时这个结论如果严谨地看待就会发现其存在了问题,因为小前提和大前提之前没有关系,但是绝大多数普通民众都对冰箱持有基本认识,所以在约定俗成中这句话是没问题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nzccn.com/jlz/169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