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心理咨询师,我究竟是不是强迫症心理

这里是「心理咨询师长成记」栏目

我们会与你分享SEED学员们在心理咨询学习中的感悟。

今天这篇文章来自学员豆你玩。

作者介绍

简单心理SEED课程第十一期学员,特点是不老实、爱质疑、喜欢挑战权威。“希望可以像心中的偶像亚隆先生那样,成为我自己。愿有更多的学员在学习SEED课程中成为你自己。”

插画师

FolioIllustrationAgency

编辑

路路

“请问咨询师,我到底是不是强迫症?”

如果你是一名心理咨询师看到此问题,你会怎么回答?是,好像不对;不是,好像也不对。因为这位来访者从来都没有出现在你的面前,也不知道他的背景,咨询的过程也没有展现在你眼前,怎么回答好像都不合适。此时你内心会有疑惑,这个看上去有点没头没脑的问题从哪里来呢?

一天同行(A)向老师和大家伙述说自己在咨询中碰到的一件事,医院精神科鉴定为焦虑症,可是这医院的诊断结果,之后自己翻阅很多资料去查,感觉自己是强迫症。于是来访者询问咨询师“凭借你对我的了解,请问心理咨询师,我究竟是不是强迫症?”同行(A)当时有点懵,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于是就在课堂上提出了此问题。老师详细询问这位来访者的具体情况,接着跟同行(A)说,鉴于自己对这位来访者临床表象判断为强迫症。最后老师提出的建议是让同行(A)在后面的咨询中帮助来访者确认强迫症这个症状。

当我看到老师和同行(A)的互动,再翻看老师的心理学学习背景。我发现老师学历和咨询经历都来自于医学,工作地医院。所以我不禁感受到师生之间互动内容更像是两个医生讨论病例,然后做出相应的病理诊断。但医院里的精神科大夫,咨询医院。老师这样指导是否对同行(A)接下来的咨询有帮助,这让我产生疑问。

(注:上述案例部分为虚构)

疑问一:心理咨询师责任边界,责任内外是怎样的?(分辨)

疑问二:如何用心理咨询的口吻回应?(转化)

疑问三:病人和来访者的区别是什么?(反思)

01

心理咨询师责任边界在哪里?

老师在简单心理SEED课程中提到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有下述几条:

心理咨询师不得从事心理治疗以及对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医院的环境中进行,但不能对其进行精神障碍诊断,不能开处方药物甚至外科手术;

精神卫生法对治疗责任边界的规定大概是这样原则“处理的问题+专业人员背景+从事的工作地点”。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反过头来看同行(A)在咨询中遇到的问题。来访者抛出“请问心理咨询师,我究竟是不是强迫症?”,同行(A)如果很实在回应“是”或者“不是”似乎都不妥当。问题本身亦然超出了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职责范围,因这个问题跟诊断有关,医院给的诊断来访者不同意,来访者转而向心理咨询师做诊断,而心理咨询师的职责是不能给来访者明确回应的。我感受到同行(A)那一刻有点懵,回应不了是因为他进入了两难境地。

在心理咨询中经常会碰到类似问题,即来访者把不属于心理咨询范畴的问题给到咨询师。这篇文章例子中讲的是关于诊断问题,也许在实际的咨询案例中还会碰到来访者的职业困惑问题,财务问题等等。来访者并没有经历过专业心理咨询训练,不知道自己哪些问题可以在心理咨询中解决、哪些不可以,但心理咨询师是受过专业训练的。面对自己责任之外的事情,我认为心理咨询师不要着急放弃,或者推开来访者,而要努力把它变成一个属于我们咨询范围内、并且可以解决的问题。

那么,哪些事情是在心理咨询师责任范围之内?

从心理咨询的定义说起,SEED课程第一课就告诉我们“什么是心理咨询”。总体上说,心理咨询是针对来访者心理问题进行工作的一门职业。这里有一个点——“心理问题”。到底什么是心理问题?对于一个人而言,TA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外部世界,一个是内部世界。外部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相对客观。内部世界,是由内部认知、情感、体验组成,相对主观。所谓心理问题,第一种可能就是其内部世界冲突太多了,实在忍受不了,来找心理咨询。第二种可能是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衔接不上,出现交错,自己实在受不住这种矛盾,来找心理咨询。

现在再来看案例中来访者抛出的两难问题,强迫症也好,焦虑症也罢,这都是外部世界对于来访者的某种客观评定。显然来访者是不能安于这个客观评定,他在纠结自己的症状是什么。而纠结的过程,以及如何体验症状本身,还有此时此刻和咨询师的关系,则是他内部世界的一个展现。而心理咨询就是一个把外部世界变成内部世界的过程。

02

如何用心理咨询的口吻回应?

经过前面的探索,我们知道在心理咨询中把责任外转化成责任内,其过程要点是将来访者的外部世界变成内部世界。那么,跟随着这条思路,针对来访者向同行(A)抛出的“请问心理咨询师,我究竟是不是强迫症?”该如何回应?

首先,咨询师回应的重点不应该在来访者症状究竟是什么本身,而是来访者对这个症状的内心体验。

其次,心理咨询有很多流派,每个流派应对来访者内部世界回应方式是不一样的。

我根据不同流派的特点提供一些回应方式,供大家参考。

存在、人本主义取向回应方式

“我听到你的问题,但是很抱歉这个问题我不能给你一个明晰的答案。因为这个问题实在不是我职责范围内能回答得了的。但是我感受到你求证自己病症的这个过程很急切,医院的不满,这个不满夹杂着对诊断结果的不信任。”

回应态度:真诚一致+共情理解

精神分析取向(关系)取向回应方式

“我很重视你的这个问题,为此我也跟我的老师探讨过你的问题。但是似乎我有一种感受,你和我都在关系里去做一些求证,期待着重要人物给予我们一定的反馈。不知道你对这个过程,有什么样的理解呢?”

回应态度:此时此地+关系中移情分析

叙事治疗取向回应方式

“我听到你说了这两个症状,一个是强迫症,另一个是焦虑症。当然你觉得强迫症更加符合你。那我现在想邀请你给强迫症命一个名,给焦虑症命一个名,在你感受里,你觉得他们像什么,能不能用一个你熟悉的物件给他们分别取个名。”

回应态度:描述+外部命名

除这三种回应方式,还有很多其他可能性。现在,我想做一个邀请,亲爱的小伙伴们,你们会想到哪些回应?

03

病人和来访者的区别是什么?

之所以在文章的第三个部分提到“病人”和“来访者”这一称呼的区别,是因为我感受到自己和老师在面对案例中来访者态度上的差异。在老师面前这位来访者提出的问题更像是一个待确诊病症,在我面前这位来访者提出的问题更像是一个可以探究,发现他内部世界的入口。而把这些差异作为我对案例的反思部分,则更像是一次咨询结束后,我不断地询问自己,你对心理咨询又了解到什么?

医生的主要职责是消除患者病症。无论是用药,外科手术,还是诊断,其目的是有效治疗。就像上述案例中,诊断出一个人是什么样的病症,往往就可以通过病症快速了解这个人,接下来治疗方案很快制定出来,当病人病症被解除,相伴的病人健康出院。这是医生的逻辑,我想也是老师的逻辑。这样的方法有用吗?我想是有用的,因为对应着外部世界很有用。

但我们做心理咨询,更多对应内部世界,因此我们把来访者当作一个人。叙事治疗的精髓告诉我们要把病症和人分开,病症只是人的一部分,来访者需要看见自己作为人的整体。在精神分析的世界中,我们看到来访者内在世界的创伤,但是来访者依然坚韧地活着,TA找到心理咨询师一遍遍说着自己,而我们常常会被TA的生命故事所打动。来访者不再是一副受伤的模样,而是拥有一颗与众不同的灵魂。如果我们把来访者的内部世界比作一个最为宏大的背景,咨询师基于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方式看到内容永远都只是背景下的某个角落。

好了,我提出的三个问题到此已经解决。亲爱的小伙伴们,下次碰到来访者提出的超纲问题,你会回应了吗?

这是一个进入心理世界的起点

6个月后

期望你的种子也会开始发芽

第14期·3月19日开课·优惠团购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课程详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nzccn.com/jlz/154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